男孩从小就相信「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句话。
努力念书,就可以考到第一名。
努力练习,就可以跑到第一名。
如果努力一次,无法获得成功,那就再努力一次,所谓的「成功」,就是依靠不断努力而获得的成果。
男孩喜欢努力,更喜欢成功。
一直抱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样信念的男孩,在决定追求女孩之后,展开了他人生中第二漫长的努力过程。
男孩和女孩是国中的同班同学。
刚升上国中那一年的体育课,男孩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女孩在树荫底下乘凉避暑,两个人的行为截然不同,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即使在世界上七十五亿的人口之中,如奇蹟一般偶然地相遇了,也没有开启一段故事。
然而,很多时候,时间的推进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事情。
开启男孩和女孩故事的钥匙,是国中二年级时,国文老师出得一份读书心得的作业。
男孩来到学校图书馆借书时,才发现自己忘记带借书证,当时,女孩刚好排在男孩的后面。
当时的男孩和女孩已经同班一年了,却一句话都没有说过,男孩本来想下一节下课再来借书,但是,一想到教室离图书馆有一大段路一走,咬了咬牙问:「那个……你认识我吗?我们同班,我忘记带借书证了,你可以顺便帮我借书吗?」
女孩看了一眼男孩,随后将男孩的书从他手中抽出来,和自己要借的书叠在一起,算是默认了要帮忙。
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有说。
沉默在空气中蔓延。
吃人手短,拿人嘴软,男孩既然获得了帮助,只好主动找话题聊天,他看了看女孩要借的书,「《半生缘》?很美的名字,感觉是很浪漫的故事。」
女孩听到了男孩的评价,随口说了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男孩被女孩突如其来的这句话吓到了。
女孩状似没看见男孩的惊讶,又自顾自地说:「那是《半生缘》里面的句子。」
男孩不知道女孩为什么说这些话,只好硬着头皮把话题接下去,「……听起来好像很哀伤?」
「因为《半生缘》本来就是一个哀伤的故事,与浪漫无关。」女孩这时已经办理好借书手续,她将男孩的书递给男孩,自顾自地走了。
男孩对于女孩的行为还是摸不着头绪,只是莫名地,觉得女孩生气了。
所以,莫名地,男孩也去找了一本《半生缘》来看。
看完书的那一天,男孩跑到女孩面前,大声说了《半生缘》中的另一句话,「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也许是幼稚的基因被激发,也许是女孩那天突然生气的行为,让男孩也觉得生气,所以,男孩将《半生缘》中自己觉得最浪漫的句子背了起来,在女孩面前朗诵了起来,想藉此扳回一成。
女孩愣了愣,好半倘才说出一句话,「……你想干嘛?」
男孩这时才发现,自己说得话像是某一种程度的告白,脸颊突然变得透红,呆呆得说,「……我也不知道。」
女孩笑了,回了另一句话,「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像是千载难逢的巧合。」那是《半生缘》中的另一句话。
女孩的一席话,化解了男孩的尴尬,同时,那一段话,从此深深地烙印在男孩的脑海里。
于是,十四岁那一年,男孩喜欢上了女孩,从此踏上了追求女孩的旅程。
男孩知道女孩喜欢看书,尤其喜欢张爱玲的着作,也就是《半生缘》的作者,为了投其所好,男孩将张爱玲的书读了一次又一次,然后,将那些名句,一句又一句的背起来。
男孩跟女孩开始玩起了游戏,男孩每天说一句佳句,女孩每天回另外一句,在那些由爱情和眼泪跟悲伤交织的语句中,潜藏着男孩的爱慕,或许,还有两人似有似无的情愫。
十五岁那一年,国中毕业典礼时,男孩在整间教室贴满亲手做的纸雕花,黑板上写着斗大的「我喜欢你」四个字。
浪漫至极的告白,却没有换来女孩的点头。
没关係,第一次不成功,就再努力一次。
男孩为了女孩,放弃了第一志愿,选择就读了女孩的高中。
十六岁那一年,学校园游会校庆时,男孩站在司令台上,用全校都听得见的麦克风,对女孩说了一句「我喜欢你」。
轰轰烈烈的告白,却没有换来女孩的答应。
没关係,第二次不成功,就再努力一次。
十七岁那一年,男孩选择了最平凡最踏实的方式告白。
某一天放学,男孩走到女孩的面前,说起了多年前的那一段话,「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语音刚落,他又说了一句话,「嘿,我已经等你三年了。」
这一次的告白,终于换来女孩的爱情。
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也是他们最后快乐的时光。
十八岁那一年,男孩发生车祸,双腿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