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任务》读书心得

时间:2019-04-18 11:24:38 作者:来源网络
《火星任务》读书心得

中文书名:火星任务

原文书名:The   Martin

书籍作者:Andy   Weir

书籍编译者:翁雅如

出版单位: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2014年6月

版次:初版

一●图书作者与内容简介

    作者在科学方面天赋异稟,十五岁就被美国国家实验室延揽,对科学方面很有一套。原先此书仅被作者放上自己的网站,后来不只出版电子书、实体书、有声书,更被翻拍成电影《绝地救援》。

    主角马克独自一人被留在火星上,为了生存,必须在火星上种植粮食并联络地球。值得庆幸的是,他是位植物学家。但在火星生活一年以上,是人们从未试验过的事,马克能突破旧例,成为火星生存的第一人吗?

二●内容摘录:

    我一边往上爬,一边看见了让我非常高兴和非常哀伤的两件事:居住舱没事(耶!)但是接驳小艇不在了(吆!)(第11页)

    今天是感恩节。我的家人全都会一如往常地前往芝加哥,到我父母家聚餐。我猜应该不会太愉快,因为我十天前才刚过世。吆!他们搞不好才刚帮我办完丧礼也说不定。(第23页)

    我愿意用一切交换这个机会,让他们知道我还活着。我必须活下去来弥补这件事。(第23页)

三●我的观点:

    故事从一篇篇主角马克的太空日誌开始,都是单方面的使读者藉由马克的日誌来了解故事内容。是有点像《长腿叔叔》的小说叙述方式,我们并非知晓所有事情,只能随着马克的心情起起伏伏,猜测着日记所没纪录的事情,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想像空间。书中无论是物理化学原理,烦杂的数学计算问题,都纪录的有条不紊。以前的地球科学考试,我还因此书以为人类真的成功上火星而答错题目呢!

    太空日誌第六天是小说的开端,直接破题。第一句话就写着「我死定了」,十足的令人好奇起后面的结局。没有作家会一开始就让主角这么悲观吧!但即使如此,主角仍想在活着的时候,纪录或许要百年之后才会有人看到的日记。其实在读完第一篇,也就是马克独自被留在火星上的第一天,便能发现他乐观的天性,普通人可能就直接放弃了。他的日记以「火星日」,即火星自转一天的週期,作为日誌的天数标準,而并非用地球日当标準,可能在某方面自己也认命了,觉得自己无论死活,可能都必须会待在火星很长一段时间。他认命却从不向命运认输,努力想与地球联繫以求得一线生机,这必须要多么正向思考的人才做得到啊。

    马克也很积极、冒险,但他的冒险并非躁进,而是经过思考、精密的计算,他在还有粮食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在火星上种植的可能性。他是个植物学家,种植难不倒他。麻烦的是,万物之源__水的取得。他利用简单的科学原理,却详实的在日誌上纪录每一步过程及可能发生的危险。即使把氢气和氧气转换成水的过程可能会爆炸害死自己,他也在详尽的计算内把危险降到最低。虽然有造成程度不轻的爆炸,他也能化险为夷。

    他也会妥善分配自己的工作,懂得适度休息,并以想像力来增进生活乐趣。每天重複着同样的清理太阳能板、从舒适的居住舱外用简陋的工具挖土,但繁琐的作业中,他在太空日誌所纪录的却是不知道支持的球队输赢如何、家人们在做什么活动......等。虽然其中也有重大事务使他自暴自弃,飙出不雅字眼,甚至想放弃自己等氧气洩漏光慢慢死去,下一篇日誌肯定也是好我发完脾气了,现在要思考解决方法。

    还有触碰到我心弦的一幕是当战神三号的其余船员得知马克还活着时,虽必须冒着没有粮食、比计画晚一年回到地球上、不知前方危险的险,选择救船员马克回地球而非自己安全的回地球。还有外国放弃已经计画好几年的任务,只为帮助美国太空总署。地球上的人,花了最少好几亿美金来拯救马克,原因是什么?马克说的代表进步、科学,但更重要的或许是帮助人类是人的天性。虽有些许持反对意见的人,但在面对事情是,我们应该更在意不顾批评声浪仍愿意支持我们的人,不是吗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