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心得--危险心灵

时间:2019-06-13 14:20:22 作者:来源网络
读后心得--危险心灵

「有没有人想过,有没有可能监狱禁锢的只是无形的思想?

能够酷刑迫害的也不只是看的见的刑具?

小学六年,国中三年,高中三年,

如果一间间应该传出学生嬉笑声的教室,

听不到嘻笑的声音;应该充满健康活蹦身躯的操场,

看不到活蹦乱跳的身影,那么它跟长达十二年的监狱刑期有什么差别?

十二年的禁锢会怎样改变一个人?

如果那一对一对无精打采、死鱼般的眼神让人联想到死亡的话,

监狱堆积如山的尸体至少还有一张一张的照片可供纪念,

而孩子们逝去的那些闪耀着光芒的眼神,我们将要去哪里凭弔?」

        这本书真的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在一年多前吧,买了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非常无聊,虽然有故事的情节作润饰,却仍然不可忽略里面对于教育制度的一连串冗长的讲解,我那时候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与文字一同思考,看了差不多一半就捨弃不看了。

        之后,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一直都是无聊至极。

        但最近又重拾看了起来,可能是变成熟了,也可能心态改变,我渐渐能从情节中琢磨出许多藏在现今社会中,且跟我息息相关的教育问题。

        故事从一个国三生因上课偷看漫画书而被老师驱逐出课堂连续七天,再就是心怀不满的家长、不想麻烦上身的校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媒体、最后演变成轰动社会的改革运动……

        我跟着情节的起伏不断地变换立场,一下觉得家长、小孩可怜,一下觉得老师也有自己的苦衷,到了最后却开始跟着故事角色质疑,自己一直以来相信着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故事的主角小杰,在整件事中可算是最初的起点,但我却很少看到他在许多重要的场合发言。他只是不断的思考,抽丝剥茧,看得越清楚,却越来越迷惑。我想他是所有人中唯一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吧。就算迷惘、就算困惑,他仍然记得自己的初衷,只是事件规模越来越大,他越感觉出事情早已超出他的掌控,朝着悖离原本目标的方向越走越远……

        最后的结局并不圆满,小杰因为心理因素失声,也因为比同龄人更早看透了社会的现实而更加压抑。

        老实说,我能理解他的感觉,毕竟我现在也是小孩子,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彷彿就跟着小杰从半大不小、还懵懵懂懂的屁孩,从事件的最皮毛部分往下挖,越挖越深,在理解了大部分的真相后,怅然发现自己心中的某个稚嫩的信念就这么被夺走了,心里好大一个洞,却是注定再也弥补不了的。

        我想,这就是一个人长大都必须承受的过程吧。若想成熟,就要经得起寂寞。

        没有人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想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最后永远吵不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

        这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家都清楚知道,却永远没办法阻止。

        书里头有句话:「我常常想,如果人与人之间,在一起的目的都只是单纯地为了了解彼此,那该有多好。」但这只是个奢望。多么天真、多么美好的念想,但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因为打从心里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不能说在这个事件里,谁才是对的那一方。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信的真理,无法对其他人妥协,演变成最后的局势也是无可厚非。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原本从一个单纯希望能救所有受到台湾教育迫害的小孩的出发点,最后演变成所有人好像只是像野蛮人一样发洩、开始变的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甚至沦为政治角力的工具,最开始的初衷变的如此不显眼,就这么随着理智与良心淹没在无法抑制的怒火里。

        越到故事的后面,小杰就越常在心里提出或者说出一些天真的话。而那些话在说出口后,对那些话的态度就已经从理所当然到开始质疑这些话的真实性,也就是蜕变为大人的,失去的过程。

        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他对这个社会慢慢失去信心,其实是很痛心的。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二读、三读这本书,我真恨不得把书里所有的句子都背起来,内化为我真正的思想。每一句话都有其意义,每一个举例都需要深思熟虑、细嚼慢嚥,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里头丰富的内容让我又学到了不少东西。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