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人生八苦:俗眼看佛家一

时间:2019-05-29 14:20:09 作者:来源网络
细说人生八苦:俗眼看佛家一

作者:史遇春

(一)

这几天,不知在忙什麽,对这一片园地(指我的博客)有些冷落。冷落是冷落,每日还会上来看看。

农夫耕种,视园田如子女,时时在意。身染病痛,虽不能力作,还会去田边走走。

我曾作诗有句云:“插秧春日计,收稻秋时猷。徒羡先生柳,欲扶耕者耧。”就是对田家春种秋收、閑静自然生活的向往。爲什麽会有这种向往呢?就是因爲我对农事稍知一二,所以能体会到庄稼人对田地、对苗木的情感。这种向往是发自内心的麽?如若真让我到田间耕作,我能坚持多久?我的回答:不得而知。这是我内心的矛盾,是天人交战。再说田家,他真的就那麽快乐麽?不见得。田家有田家之乐,也有许多苦楚。

矛盾的我,苦乐交替的田家,都会有烦恼。

烦恼生,苦亦随之来。

此之谓人生。

佛家对人生看的透彻,把人生之苦分了类,谓之“七苦”或者“八苦”。七苦是什麽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八苦呢?就是在七苦后再加一个五阴炽盛苦。

下面,就我俗人的浅见,对人生八苦,仔细述说一番。

生苦。又可分爲受胎之苦,种子之苦,增长之苦,出胎之苦。

如果把人生划分成成孕、出産、成长、衰老、死亡等阶段,那麽,生苦是在成孕到呱呱坠地这一段。

首先须知,佛家的“生”苦,并非“漫漫人生”之“生”,而是“出生”之“生”、或“生産”之“生”。

其次,在我看来,此处所谓之“苦”,只是佛家一厢情愿的苦。实际上,此苦算不上是苦。爲什麽这麽说呢?古人谓人之成人,乃“父精母血”所成。母体受孕,所苦者,在母,而不在婴。

母体受胎之后,母亲须受妊娠反应之苦,受行动不便之苦,受临産腹痛之苦,受出胎之苦……“生”之种种苦楚,皆在母身。佛家之谓生苦,言婴不言母,愚以爲,有本末倒置之嫌。

第三,佛家对于生苦的理解,似乎全是按成人的臆猜得出的。佛家所谓的出産之前在母腹中的煎熬,均难成理。

另出胎之苦,或许会有。但是,婴孩落草,尚属懵懂,即便有苦,亦难深解,难形之于体,亦不铭之于心。用这种没有记忆、感知模糊不清的“生苦”,来说明人生即苦海,其力度稍嫌薄弱。

故曰生苦,似可略而不计。

老苦。佛家谓此苦有二:一者增长;二者灭坏。

生苦之中,也有“增长”一说,是说受胎之后在母体内的成长过程。老苦之中,所云增长,其实是衰老的过程。此所谓增长之苦,是指精力渐衰、容华不再、行动不便的苦楚,此苦是与青壮时的对比而産生的。其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故而,若只是对比而觉此苦,亦自寻烦恼。

所谓“灭坏”,和增长相去不远,即“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可不论。

病苦。此苦佛家分之甚当。谓之身病、谓之心病。

佛家对病苦分之虽当,然论之不确。佛家之论身病、心病,将二者生生割离,似乎看不出二者的联系。病有从身而起,行之于心者;亦有自心而发,祸及于身者。凡俗之躯,身心相关,故而未有身心两不相干之理。

病苦爲人生一大苦。小病小痛,人且不能受,况不治之恶疾乎?生不能,死不得,日日煎熬,身心俱痛,是苦实实难耐!

所谓心病,佛家谓之苦恼、悲哀,乃事情不顺所由。此或可谓之小苦。

死苦。所谓死苦,佛家别之爲病死和横死。

病死之苦,在于死前的身体疼痛,在于死前的精神恐惧。此自然死亡。

横死指水火、刀兵、马踏、车伤、悬梁、服毒等,所谓“热血煎心”之苦。此非正常死亡。

死之可谓苦,一则在面对死亡的态度,二则在死亡的过程。

如若把生死看的透彻,视死亡爲归于本宅,则心不爲死所怖,死苦可减。

死亡的过程,无论病死、横死,只要短暂,苦则减少,如若漫长,则确爲苦。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