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偏执狂:
这么夜了,你睡了吗?我刚看完了四个小时的《大象席地而坐》了。
对,我是因为陈绮贞推荐看才去看的。本来也没有打算要去戏院看,因为不知道香港有没有戏院会这么疯狂播放四个小时的存在主义影片,后来在公司看到第三个小时后,跟文学才子讨论一下,才任性地买了票,独个儿去了圆方看,一百五十多块呢,不过我觉得也是值得的。(顺带一提,圆方那戏院二月就要结束营业了,我和你在那里看过不少戏呢。)
说回正题吧,我想跟你说说这部电影。四个小时,你应该不会陪我看吧,之前和你看那部《生之颂》你也已经想死了,你应该很怕闷吧。但是,我觉得这四个小时,严格来看,没有闷场,要不是我预先看了三个小时,我应该也可以全神贯注四个小时吧。
人生,是一片荒原。生存就是痛苦。存在就是一种折磨,活着就是不舒服。这些都是电影里呈现的。很绝望吧?可是,我却觉得蛮写实的。世界上,本来就是痛苦的人比较多,而且他们都不是发声的那些,有些痛着痛着就死了,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发现,就像是主角的奶奶,无声无息中就死去了。生命,就是一片的虚无。多么的沈重,同时也是多么的轻,这或许就是生命中难以承受的「轻」吧。
可是,看着看着,我觉得导演并不是一个绝对绝望的人,他也是有一部分的意识觉得人是可爱的,人是善良的,但却是无可奈何地无路可走。小男生跟老人的微妙关係就是有一种可爱在当中,他们对大家的那种理解,以及善意,就让我觉得其实世界仍然是可爱的,仍然是有希望的。就连那个小混混,其实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是他需要他的坏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脱下这些,他只是一个脆弱的小男孩,就跟小男生一样,其实大家都是一样呀。
我其实还傻的,一看片子的名称有大象,就以为片中会出现大象,可是看到最后才明白片名的真正意思。害我由片头的第一分钟开始就一直期待着大象的出现,幻想导演眼中的「满州里」究竟是怎样,但是原来这是导演想要跟观众玩的的一场游戏,他抛下了这个球,你就要用你的方法去接。在我眼中,大象,就像是人生中的一个想像出来的出口,用来当作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在压逼的生活中营造一点点的希望。就像是那个老人,他其实早就拥有大象了,可是他那头大象被那可恶的大白狗咬死了。不过,大象死了,可是找另一头大象,只要愿意去找,就会有大象。
那个小混混最后倒在地上,好像成为了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我们就好像成为了马戏团的观众,一直在看他。有人说,这个小混混其实是导演的化身,他最后也到不了梦想中的满州里,并以死作为他对世界的控诉。可是,我觉得如果他想要表达的是一个虚无的世界观的话,他应该也不是想要控诉些甚么吧?毕竟,你控诉的对象也只是一些虚无的存在而已。所以,我觉得,他并没有想要控诉些甚么,他只是用另一种方法去找他的大象,用另一种方法去演绎他在虚无中的出口而已。也许,加了「以死来控诉社会的不公平」会让他的存在与死亡增加一层浓厚的戏剧色彩,但是逝者已矣,自行为他加上这些戏剧色彩,是对他来说是一种尊重,还是一种利用?
听说,这部片子本来是要被片商压缩成为2个小时的作品,他不肯,然后自杀了,最后版权辗转又换了,最后变回了4个小时,好像是让他的「控诉」得直了。但是真相是这样吗?还是,这只是片商用来宣传的其中一个手段?我不知道。我只知道,4个小时是合理的,4个小时才能呈现那种虚无与无可奈何,这绝对不是商业的片子。拍这部片子也是自杀式的冒险,用4个小时去描述人生是一片荒原,这是一件多么任性的事呀。可是,最后他也做到了,也拿奖了。但是,那又怎样?拿奖了,人生就能变得不虚无吗?存在依然是充满痛苦。虽然痛苦,但是一路上,我们还是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大象,不断的追寻、不断的创造,直到我们死去。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呀,我们还能怎么样?
如果是你的话,又会怎样看待这部电影?你的满州里,就是你现在想要去的地方吗?很想跟你一起买火车票去满州里,一起去找大象,可是,我们的火车票好像是不同班次,因为我们的速度不一样呀,是你说的。其实,我也不确定,我是不是想要去看你心目中的那头大象,因为一直没有去到那里,我们也无法确认呀。所以,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应该还是会在同一个地方,看着同一只大象吧?
p.s.我原来还蛮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可以随便乱哭。
爱你的
偏执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