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性因素

时间:2019-05-01 20:39:00 作者:来源网络
决定性因素

女孩坐在返乡的火车上,她坐在窗边的位置,斜倚着窗户,从窗上的倒影,观察着后面一排座位上,一位母亲和一对兄妹之间的互动模式。

女孩并不是有意偷窥,而是,那一位母亲的言行举止,吸引了她的注意。

十分钟之前,兄妹之间的妹妹,不知道因为什麽原因,嚎啕大哭了起来,哭得惊天动地,整节车厢的喧闹声,都被妹妹的哭声压了过去。

当时,女孩没有什麽情绪反应,「小孩子的哭泣」这件事情,几乎伴随着女孩每一次的火车之旅,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她只是习惯性地,将耳机里的音乐声量,提高了一点。

然而,也许是座位太接近的关係,未几,女孩仍然听见了来自后方的声音。

母亲的口气很不好,粗言粗语地说道:「不要再哭了!等一下,回家你就死定了。」

短短几句话,让女孩皱了皱眉,她从窗户反射出来的倒影,看了一看,发现妹妹不过是个学龄前的小孩子,这种带有警告和恐吓意味的话语,会在小孩子的心中,留下黑暗的阴影也说不定。

虽然,小时候可能觉得没什麽,长大了,才会发现,原来,伤口一直在那里,看起来好转了,其实,内部早就已经,溃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女孩想劝劝那一位母亲,却终究因为年纪尚轻,以及没有劝说的立场,选择了放弃。

她很清楚地知道,作为「家长」,有很多的麻烦,「如何教育小孩」的这一道题目中,管教的方式,温柔一点,在旁人眼中,就变成了「管教不慎」;严格一点,在旁人眼中,就变成了「管教过度」。

然而,「家长」和其他社会角色相比,还是比较幸运地,毕竟,多数人会基于「少管闲事」的观念,而选择忽略「别人家的事情。」

就算,有人说了,那又如何呢?

回到家里,关上了门,谁又知道,谁是怎么教育小孩子的?

妹妹的哭声,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在母亲无数句「回家你就……」的恐吓之下,很快地,停止了。

不过,一旁的哥哥,似乎是觉得戏份太少,又补了一句话:「她每次装得很可怜。」彷彿,是为了表态支持母亲的立场,才说出口的「童言童语」,声音和语调,听着就让女孩觉得很不舒服。

手足之间的火上加油、落井下石,很常见,然而,女孩觉得这种行为,还是在年龄尚小的时候,就彻底改掉比较正确。

小时候,争夺玩具,争夺父母的宠爱,长大了,就变成了,争夺财产。女孩的伯父跟叔叔之间的相处模式,就是这句话的「最佳例子」。

到了这里,女孩收回了近似窥探的目光,她有点累了。

良久,后方的声音趋于静默的状态,彷彿刚才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女孩有些在意,于是,她又看向窗户上的倒影。

母亲在睡觉,兄妹俩,一人拿着一支智慧型手机,开开心心地,不知道在做什麽。

想管教的时候,用不恰当的言辞,达成教育的目的,疲倦的时候,就一人给一支手机,让小孩子安安静静地,沉迷于3C产品的世界。

太差劲了,女孩无法认同那位母亲的做法。

两个小孩子,看起来都不超过十岁,小小年纪就知道盯着智慧型手机,难道,不会影响眼睛的成长吗?不会出现影响视力的问题吗?

接二连三的问题,在女孩的心中不停地打转,不过,很显然地,女孩的行为,纯属于多余,白白操心。

毕竟,兄妹俩的母亲,大概,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些问题,她只看见了「手机保姆」带来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否则,也不会把智慧型手机拿给小孩了。

女孩想得再多,都是徒劳无功。

很快地,女孩到站了,下车前,她还是一直看着那位母亲以及那对兄妹,更正确来说,她是透过他们,看见了,某种曾经在自己身上的东西。

小孩成长之后,有了自我思考的方式,以及价值观,此时「家长」如何教育小孩,就成为了,亲子关係是否良好的决定性因素。

女孩和她的母亲,也许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所以,她和母亲的种种不睦的现象,在女孩越长越大之后,变得越来越明显,甚至,一度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所以,她才如此在意那位母亲以及那对兄妹,只是,不希望,有人步上了那么难过的后尘而已,仅止如此。

然而,女孩终究什麽都没有说,沉默地离开了。

她说不出话,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也许,要到了失去的那一步,才会,真正地,感觉到疼痛,以及……后悔。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